四川省医院协会青年药师科研专项资金项目平台
微信

《人民日报》刊文推广绵阳市中心医院应急医疗救援经验

 时间:2018-05-23 15:49:04

5月14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四川应急医疗救援水平攀上新高度 用一流水准 护百姓健康》文章对绵阳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王东进行专访,对医院应急医疗经验进行推广。文中提到:“汶川地震10年来,四川省应急医疗救援能力逐年提升,交上一份高分答卷。”

平战结合  战之能胜

目前,医院成立了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医院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公室(卫生应急指挥中心),专人负责卫生应急救援工作的具体实施。医院按“国家卫生应急队伍标识系统”标准配置的紧急医学救援队(2支分队:救援队20人,预备队20人)、医院应急抢险队(5支分队共计109人)、灾害护理预备队(共计17人)三支应急救援队伍。医院采取“平战结合”的卫生应急救援模式,制定了一系列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医疗救援的措施,落实相关部门及职责。

在日常工作中,定期进行应急救援培训、演练及交流总结,认真做好应急物资储备管理、装备配置管理,始终保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管理思维。目前医院把这支队伍定位于川西北区域医疗中心紧急医学救援队,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成为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卫生应急救援队伍。

危难之际 尽显本色

绵阳市中心医院多年来致力于灾难医学研究基地的建设,医院建成了以临床医疗、健康管理为主,集医疗、教学、科研、急诊急救、灾难医学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川西北区域医疗中心。以科学管理为手段组织、调配和控制灾难需求与资源的动态平衡,最大程度保存生命、减少伤残。在抗击SARS、大型车祸、甲流感、“5·12”特大地震、“4.14”青海玉树地震、“4.20”雅安芦山地震、“8.8”九寨沟地震、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水污染等多次大型公共卫生事件中,绵阳市中心医院始终牢记社会责任,挺身而出,先后投入数千万元用于救灾赈灾、扶持基层和弱势群体。对一个集体来说,首先是自发的行为,然后形成自然的习惯,最终产生自觉的文化,绵阳市中心医院在一次次的奉献中,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诊疗文化体系。

2008年“5.12”抗震救灾期间,作为处在极重灾区一线的三甲医院,克服自身受灾,人员、物资严重不足等困难,全力以赴投入伤员救治工作。累计救治伤员2114名,完成手术989台次,向省外转运伤员15个批次,计844人,受到国家、省、市各级党委、政府的表彰。荣获中央组织部授予的“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和全国总工会授予的“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 称号。

2010年“4.14”青海玉树大地震、“4.20”雅安芦山地震、“8.8”九寨沟地震的医学救援中,“三级救援体系”再次得以充分运用,为灾区医疗救援发挥重要作用。

灾害研究 厚积薄发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绵阳市中心医院灾害医学的发展历程正是如此。在经历非典、5.12汶川地震、甲流感、4.14玉树地震、4.20芦山地震、8.8九寨沟地震及多次大型车祸等灾害事故的医学救援中,绵阳市中心医院的灾害医学日趋成熟完善。

如今,医院《地震灾区绵阳市中心医院抗震应急模式研究》获得2008年绵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医患双向信息标识卡及其在灾难医疗救护中的应用研究》获得2008年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公开发表《关于灾难医学管理学学科建设的思考》、《医院应急救援医疗队的建立与实践探讨》、《特大地震前沿医院的应急保障》、《大地震后帐篷医院的建设及应急管理模式》、《地震灾区中心医院的应急措施》、《特大地震灾区区域中心医院的应急管理模式与机制》、《创伤评分与伤情早期检诊在5•12地震伤员救治中的作用探讨》等学术论文,率先提出并逐步完善灾难医学管理学的学科构架。

此外,医院还通过举行系列“灾害医学救援座谈会”等形式,搭建交流平台,加强灾害医学研究。在2014年9月举行的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学术会议上,医院还获得“2004-2014年灾害医学突出贡献奖”单位、“应急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等集体及个人的殊荣。《人民日报》、省卫计委还专程来院就应急医疗救援进行专访。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卫生应急办公室来院检查对我院的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物资准备充分有序,资料归类建档规范,建立了规范的应急响应机制。”

2018年5月5日,由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主办、绵阳市卫计委、绵阳市中心医院承办的2018中国国际第16届现代救援医学论坛(绵阳论坛)成功举行,来自国际国内的医学救援专家齐聚绵阳,共同探讨灾害医学管理及灾后重建学科建设。

如今,作为川西北区域医疗中心的绵阳市中心医院,已将灾害医学上升到与临床医疗、健康管理为主,集医疗、教学、科研、急诊急救并列的战略高度。